有32年歷史的香港交易大堂,即將完成歷史任務,成為回憶!港交所證實,交易所展覽館及交易大堂租約於10月底到期後,將重新改裝為一個多用途和具代表性的「金融地標」。
香港交易大堂……相信大家感覺應該不會太深,不過一提到以下的電視劇,大家應該都會說:「啊!原來就是這裡呀!」
神劇《大時代》中,丁蟹、方展博等角色穿起紅色背心,俗稱「紅衫仔」的券商出市代表,在大堂內高叫「升!升!升!」、「不要怕!只是技術性調整」、「太好了,我不用跳樓了」等對白,交易大堂可謂港股的代表之一。
不過在現實中,雖然沒有丁蟹、方展博,但交易大堂確實是證券界不少成功人士的英雄地。
高峰期超過900個出市代表
1986年4月2日聯交所首個交易日啟用。
交易大堂是由遠東交易所、香港證券交易所、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合併而成,在1986年4月2日聯交所首個交易日啟用。
1969年股票交易所, 經紀們在喊價,這也是「紅衫仔」的前身。
早期由於未完全電腦化,交易大堂十分熱鬧,高峰期有超過900個出市代表。70、80年代,出市代表負責替證券行買賣股票,之所以要穿上號碼布,因為其他行家要靠布上號碼便辨背後的證券行。出市代表的工作,就是在交易所裡代客買賣股票,但過程相當轉折,證券行客人先向所屬券商的盤房下指令,盤房便會打電話給交易大堂收集指令的同事,這些同事便會向出市代表轉達指令。
電視劇《大時代》中,交易大堂內的「紅衫仔」出市代表,在掛上股票名字的黑板上寫上買賣交易價格。這是未電腦化之前,香港股市初期的交易方式。
這時候,出市代表便會查看有關股票的黑板,見到有合適的買賣盤,就會打電話向掛盤的券商進行交易,有時急起上來,還會直接跑過去(行家的)櫃位!
出市代表的輝煌時期,當時要入行也「爭崩頭」,如果有朋友知道自己是出市代表時,態度上相當欣賞,一聽見他說股票號碼便很興奮,露出羨慕的表情,猶如視他為股神,「多人請食飯,識女仔都容易啲。」
90年代電腦化「紅衫仔」逐減
出市代表的輝煌時期,當時要入行也「爭崩頭」。
不過於1993年11月起,聯交所推出AMS(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),1996年1月再推出外終端機以配合揚內終端機服務,標誌著電腦化時代,但同時「紅衫仔」數目亦逐漸減少。
1998年的交易大堂。
由於使用率下降,2006年交易大堂翻新時面積大減三份之二,交易櫃枱數目亦由2006年的294個,減少現今只有62個。資料顯示,現時券商每個月花7000元租用交易櫃枱,但每日平均僅餘大約30名出市代表現身。
交易大堂乃英雄地
在30年間,交易大堂做就了不少英雄,也見證了不少歷史。
現實中聯交所前主席、遠東交易所創辦人李福兆
由股壇「教父」李福兆時代,到周文耀年代,再到李小加年代,大堂由四方變成圓形,再由大圓變成小圓。另外,亦曾見證87年股災、97年金融風暴、2008年金融海嘯。
交易大堂由方形變成圓形。
雖然感到可惜,但這也是因應世界潮流。以內地為例,深圳交易所亦於1996年廢除交易大廳,上海交易所亦於2014年裝修後,1600個交易席位幾乎全數拆走,至於海外方面,東京、倫敦及新加坡交易所,早已淘汰交易大堂。
現時每天平均出現的出市代表僅約30人,使用率很低。
科技越來越發達,交易所已經全面實行電子化,所以港交所大堂「退休」亦是大勢所趨,無可避免。
更多精彩,點擊下方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